1.硫酸行业运行情况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9年1-9月全国规模以上硫酸生产企业总产量6680.1万吨,同比上升3.3%;9月份硫酸产量772.7万吨,同比上升2.4%,环比上升5.1%。2019年1-9月,硫酸行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为75.4%,同比下降1.1%;9月份产能利用率为75.8%,同比下降4.8%,环比上升1.3%。从主要省份产量情况来看,贵州、安徽、河南产量有所下降;四川、山东、内蒙古、广西、福建产量明显上升。 据海关统计,2019年我国硫酸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,1-9月累计进口硫酸41.4万吨,同比下降41.5%;其中,来自韩国的硫酸总计36.2万吨,占比88.1%。剔除高价酸后,平均进口价格45.6美元/吨,同比上升15.2%。2019年1-9月,我国累计出口硫酸155.8万吨,同比上升86.1%;平均出口价格51.9美元/吨,同比上升11.4%。我国出口硫酸主要流向了智利、摩洛哥和印度,向这三个国家的出口量占到总出口量83.6%。
2.行业面临的环保问题
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崇认为,可以预见面临的环保压力将持续增大,必将对硫酸行业产生巨大影响。大气:硫酸雾检测方法、排放标准修订、特别排放限值;水:铊限值;固废及危废:净化稀酸、酸泥、废催化剂、磷石膏、硫铁矿烧渣等。具体到硫酸行业,跟固废相关的主要包括:硫铁矿烧渣、废酸、废催化剂、净化酸泥、磷石膏等,其中磷石膏也已经成为制约磷复肥行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和隐患。 二氧化硫在内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十年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;随之而来的就是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,排放限额可能进一步收严;再加上硫酸雾问题,可能会新增尾气中的硫酸盐的限定指标,导致硫酸尾气脱硫工艺重新洗牌。 全国硫与硫酸工业信息总站纪罗军表示,目前国内不少硫磷化工产品存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、生产成本较高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并且含硫有机物大多有毒有害。随着国家环保政策不断严格,企业向化工园区搬迁已成为趋势,一大批采用高污染落后技术的产品面临关停的局面,落后产能将被挤出市场,这给采用绿色清洁工艺的产品带来巨大市场空间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企业需加快技术进步,加强企业管理,降低生产成本、减少环境污染,尽可能选择绿色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。
3.硫酸行业发展趋势
铜冶炼装置配套的硫酸产能仍将高速发展,虽然因环保和经济效益等原因,不少产能停产退出,但截止2018年底硫酸产能仍然增长到了1.22亿吨/年。2019-2021年,仍将有2200万吨的新建硫酸产能,其中冶炼酸产能占1700万吨。且新增产能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、广西、湖北、山东、湖南等省份。 硫酸消费量方面,化肥消费量:随着化肥零增长政策的落实,以及国际竞争力下降,磷复肥产量预计将逐步下降,对硫酸的消费下降。2018年上半年我国磷肥总产量764.3万吨P2O5,同比下降3.3%;化工消费量:短期来看,环保压力加大,很多硫酸下游行业停产,对硫酸的消费量下降;长期来看,化工对硫酸的消费量缺乏新的增长点。 硫酸产量方面,2018年全国硫酸总产量9686万吨,同比上升0.9%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硫铁矿制酸产量1652万吨,同比下降2.6%,连续五年出现下降;硫磺制酸产量4432万吨,同比下降0.9%;冶炼酸产量3496万吨,同比上升5.6%,创历史新高,近20年保持连续增长走势。
4.各原料制酸发展趋势
冶炼酸:铜精矿供应增速不及铜冶炼产能的增速,铜精矿加工费呈下降趋势;硫铁矿酸:洗牌后,产量维持稳定,烧渣和蒸汽收益足以支撑矿制酸的利润,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;磺酸产量:稳中有降,磷复肥配套的硫磺制酸产量下降;其他酸:产量增长,石膏制酸、硫酸亚铁、废硫磺、废硫酸制酸都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;煤化工、二硫化碳等副产硫化氢制酸。 综合来看,硫酸行业将呈现这四大发展趋势,一是冶炼酸将替代部分磺酸;二是硫磺消费量下降;三是国产硫磺产量逐步增长,更具竞争优势(物流和税收);四是进口硫磺量下降。李崇建议,一是鼓励各种途径的硫资源回收,降低我国硫资源对外依存度。从长远考虑,我国硫磺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,对下游产业的安全造成极大隐患。应鼓励各种途径回收硫磺以及各种硫资源的循环再利用,尤其从各种工业废物中回收硫资源,将硫资源回收列入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类;二是做大做强国产硫磺产业。国产硫磺产量逐年增长,但国产硫磺的影响力并未随着产量的增长而提高。建议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,组织国产硫磺产业联盟,在联盟的框架内建立健全国产硫磺独立自主的定价机制,掌握国内市场的主动权,加强国内硫磺回收企业和下游硫磺用户,尤其是磷复肥企业的供需对接。 国内碳贸易市场的建立,对硫酸行业的影响未知。2017年12月,国家发改委宣布启动国内的碳交易平台,首先从火力发电行业开始试行。化工行业的碳贸易市场也将在2020年启动。硫酸行业每年回收中压和低压蒸汽接近1亿吨,折碳减排量接近700万吨,此部分碳资产如何估值拭目以待。
来源:北方农资报 记者张亚静